可再分散聚合物粉末改性胶粘剂的微结构及其与宏观性能的研究

客服主管发布于2016-06-21 10:56:16

来自:安米微纳

2.2改性新拌砂浆扫描电镜分析

在2张玻璃片之间制备新拌砂浆,然后立刻置于偏光显微镜下观察,下图为15min后两气孔之间的极化纤维素醚薄膜的显微照片。

图片2.png

图片3.png

试验发现,纤维素醚通过成膜使气泡稳定。这些纤维素醚薄膜可能在搅拌过程中或刚刚搅拌完毕即已形成。这一现象的本质是纤维素醚的表面活性作用。由于气泡是由搅拌器通过物理方式带入,纤维素醚迅速占据了气泡-水泥浆之间的界面而形成膜。这些膜仍然是湿润的,因此柔性和可压缩性非常高,极化效应清楚地证实了其分子的有序排列。后期,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以在气孔的边缘发现这些纤维素醚薄膜。

相同的机理亦可以解释部分纤维素醚在砂浆表面的富集。但随着砂浆中自由水分从砂浆表面的蒸发,纤维素醚的富集还有第2个解释。

2.3粘结试验破坏表面分析

下图为改性瓷砖胶(在23°C,湿度50%下养护28d)完成拉拔试验后(将瓷砖移开)的粘结试验破坏表面的紫外光照片。该试样在搅拌砂浆前对纤维素醚进行了荧光染色处理,可以通过紫外光有选择性地观察到,最大的富集发生在胶粘剂未被瓷砖覆盖的地方(瓷砖边缘处即部位①),此处水分的蒸发会持续2d直到砂浆完全干透。最令人感兴趣的是纤维素醚在与混凝土基层(部位④)和与瓷砖接触的界面(部位②)均发生了富集。这个样品破坏模式主要属于粘结破坏。在砂浆未被瓷砖覆盖的地方,部位①的砂浆表面由于水分蒸发造成了纤维素醚的强烈富集。在开放时间内(砂浆批刮后到粘贴瓷砖之间的时间),纤维素醚是砂浆表面产生结皮的主要原因。结皮会造成瓷砖胶28d后在界面处即部位②的破坏。在瓷砖胶的波峰之间的部位,由于瓷砖得到了适当的湿润,形成了部位③的内聚破坏/部位④的粘结破坏的混合破坏模式。部位④的粘结破坏位于靠近混凝土基层附近,由于水向混凝土孔隙中迁移,纤维素醚在此处形成了强烈的富集。

上述离析现象发生在最初几分钟到瓷砖胶施工后的数小时内,表明在胶粘剂施工后,由于水分的迁移使纤维素醚发生了明显的分离。尽管图中所示的样品并不代表普遍的情况(通常瓷砖-瓷砖胶界面处的粘结破坏是主要的破坏模式),但这仍不失为证明早期微结构的形成是影响最终物理性能的一个好的例子。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型弹性白胶浆FD的生产工艺及应用 超细石英粉改性的研究